“专业+语言+国别高职国际化应用人才培养体系成果总结


一、成果背景与基础


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提“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推动我国形成了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放开放格局。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他们迫切需要大量能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优秀人才,对高职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相比装备制造类、交通运输类等专业,高职商贸类专业更迫切需要解决“一带一路”国家文化鸿沟、语言阻碍与商务实践差异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


为此,本成果针对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现存的培养目标缺乏区域国别指向、培养机制不能有效导入政行企资源、传统培养路径成效不佳等问题,20149月立项《“一带一路”背景下商贸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课题,探索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体系框架、运行机制与实施路径,20177月结题,将研究成果转入实践探索,依托全国唯一高职主办的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高水平建设单位、跨境电商国家级教师教学团队和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国际贸易中国特色高水平建设专业等,构建了“专业+语言+国别”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一带一路”商贸人才培养的精准性,实现了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与师资队伍国际化服务能力的双提升,成为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商贸人才培养的典型案例,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二、成果主要内容


1.“精专业、强外语、融文化”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


本成果通过聚焦浙江省“一带一路”建设的4个重点国别(泰国、乌兹别克斯坦、捷克、墨西哥),为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增加了国别指向,进而围绕专业、语言、文化三个维度强化人才培养要素建设,提高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精准性,并在国内首次提出了“精专业、强外语、融文化”的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累计发表相关研究论文71篇。


2.“研育训并举”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


本成果联合政行企力量,共建国际化育人平台。围绕4个重点国别建设4支国别研究队伍以研咨政咨企;成立2个数字贸易学院(阿里巴巴、森马数字贸易学院)以育为企输才;打造4个“丝路学院”以训整合资源,逐步形成了校政行企资源聚合、主体协同共赢的良性发展格局。其中,建设的捷克研究中心已培育成为全国唯一高职主办的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高水平建设单位,浙金院·华立“丝路学院”入选浙江省首批“一带一路‘丝路学院’”建设单位。


3.依托教育智库实现研究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的人才培养创新路径


本成果突破高职院校难以导入政、行、企国际化育人资源的堵点,通过聚焦重点国别打造优秀国别研究团队,提供优质国别研究成果咨政咨企,激发政、行、企多主体共同参与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导入政、行、企国际化育人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和资源循环闭环。


4.“123课堂贯穿”商贸类国际化人才综合学习体系


本成果重构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载体,通过建设第一课堂国际化模块课程、第二课堂国际化人才培优项目、第三课堂国际服务实训实践项目等,共建设国际化育人资源2.6万项,修订国际化素养学分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与科学评价。


5年来,本成果累计受益学生2.3万人,惠及“走出去”企业500余家;开发双语课程标准38项,面向28个国家和地区培训2257人;建设国际科研合作平台1个,开展国际科研合作8项,出版学术专著10部,中外联合出版外文专著8部;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道111次,被多位捷克前政要盛赞,外交部霍玉珍大使称之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浙金院模式”,为“走出去”企业输送优质商贸人才,为“一带一路”建设培育“文化使者”,是职业教育高质量服务国家战略的改革创新,具有重大示范作用。


1  “专业+语言+国别”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三、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和解决方案


  (一)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是培养目标缺少具体国别指向导致人才培养不精准。


目前与我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协议的国家共有149个,各国文化、语言及商务实践差异之大不容忽视。缺乏具体国别或区域指向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将无法应对上述差异带来的挑战。


二是人才培养机制僵化导致政行企资源难以有效导入。


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目前存在明显的资源匮乏、机制不畅的问题,政府国际交流活动形成的国际化育人资源无从导入,“走出去”企业则更青睐高学历人才,对高职商贸人才培养“不了解、信不过、参与少”,导致校政行企不能形成育人合力和资源循环闭环。


三是人才培养路径固化导致多主体协同培养框架鲜见。


目前高职国际化人才过多依重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国际化实训项目不足,又以传统境内外长短期交流项目为主;国际化实践实战项目更是明显匮乏,海外研修基地远远不足;国际化素养评价体系缺失,系统化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


  (二)解决方案


  1.以“精专业、强外语、融文化”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引,增加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国别指向


1)明确重点国别:基于浙江省打造“一带一路”枢纽建设需要,发挥合作企业优势,围绕捷克、乌兹别克斯坦、墨西哥和泰国4个重点国别推进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


2)培养过程融入国别要素:围绕重点国别搭建3类育人平台、打造4支优秀专**师资团队,丰富课程载体、创新实训实践项目、完善评价体系,多主体、多环节、多形式强化人才培养的国别指向。


2.以深化国别研究为突破口,依托国别研究中心、数字贸易学院和“丝路学院”构建“研育训并举”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


1)以研咨政咨企:建好国别研究中心,围绕重点国别形成《“一带一路”框架下浙江与捷克经贸合作发展报告》《墨西哥投资***》《泰国投资***》等研究成果,服务政府决策与企业发展,突破人才培养中学校单轮驱动的阻点,激发政行企参与意愿。

2)以育为企输才:共建数字贸易学院,选择阿里巴巴、森马等龙头企业共建产业二级学院,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授课、共同评价、共同指导学生实践实训。


3)以训整合资源:创建“丝路学院”,与华立海外、欧洲华捷共建4个“丝路学院”,导入教育智库资源及高校智力资源,培训当地员工,实现标准“走出去”,拓展学生海外研修基地。


3.以建设“123课堂贯穿”国际化综合学习体系为重点,创新系统化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框架


1)第1课堂增设国际化模块课程:丰富第一课堂模块课程,建设专业类8门、语言文化类24门,素质类80门国际化模块课程,建设国别贸易等数字化教学资源26407个。


2)第2课堂开发国际化培优项目:组建国际化培优班、SMILE培优营、学生大使团等国际化项目,举办“大使课堂”、国际文化节等活动,受益学生10877人。


3)第3课堂拓展国际服务实训实践:运营金苑翻译社,翻译“浙江名片”等外宣材料;拓展海外文化交流、境外带薪实习;为商务部援外项目、发改委“一带一路”会议等提供涉外志愿者服务,受益学生842人。


2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法


四、创新点


  1.理论创新:首次提出“专业+语言+国别”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正视高职商贸类专业不同于装备制造、交通运输等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直面“一带一路”国家间文化、语言、商务差异的客观现实,明确“精专业、强外语、融文化”人才培养理念,围绕重点国别,校政行企共建国别研究中心、产业二级学院和“丝路学院”等国际化育人平台,整合教育智库和高校资源、政府资源、行业和企业等社会资源,创新“研育训并举”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校政行企开展合作研究、合作育人、合作培训,形成人才供需匹配、育人资源聚合、主体协同共赢的良性发展格局。成果对该模式的体系框架、运行机制与实施路径进行了研究设计,发表了《“一带一路”倡议与高职国际化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专业+语言+国别”模式为例》等研究论文71篇。


2.机制突破:首创构建“研育训并举”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


该机制通过做好国别研究,实现以“研”滋“育”养“训”。学校组建团队聚焦重点国别研究,输出优质研究成果,撬动政府、行业企业资源导入国际化人才培养,实现五个转化:一是研究成果转化为育人资源与培训素材;二是教育智库专家转化为企业海外培训师;三是行企专家转化为国际化人才培养行业导师;四是政府国际交流活动转化为国际化人才培养载体;五是企业海外项目转化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训项目与海外研修基地。该机制推动了校政行企资源汇聚、多维互动、协作共赢,有效提升了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与师资团队国际化服务能力。


3.路径创新:依托高水平国别研究实现研究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路径


该路径以建设国别研究中心为起点,以实现研究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为目标,关键节点包括:出台《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柔性引进人才管理方法》《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高水平国际化领航人才培优计划实施办法》等实现国际化师资队伍“旋转门”效应,对外聘请捷克前总理伊日·帕鲁贝克等为特聘专家,对内选派优秀教师赴商务、外事等主管部门挂职锻炼,师资队伍实力明显提升。基于此,成功发布系列品牌研究成果;主办“中国(浙江)—捷克智库论坛”等;开设《捷克与欧洲:历史、文化与现实》等课程、举办“大使讲堂”等、开展“墨西哥财税专题培训”“中泰文化交流”等活动。浙金院·华立“丝路学院”入选浙江省首批“一带一路‘丝路学院’”建设单位,捷克研究中心成为全国目前唯一一家由高职主办的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高水平建设单位,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五、推广应用效果


本成果经过5年实践,学校高质量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能力明显提升,国际化师资团队实力日益增强,全体学生广泛受益。成果不断向境内外同类院校辐射,日益形成职业教育国际化特色品牌。


  (一)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1.学生国际化服务能力大幅提升。205名学生为商务部援外培训等提供志愿服务超过18500人次;210名学生参与金苑翻译社、国际化培优班等实战项目53项;189名学生参与国际化调研项目78项,407学生赴境外带薪实习、海外研修等。


2.学生专业及语言能力显著增强。46名学生赴境外参加国际会议或技能竞赛,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技能竞赛奖项1082人次;208人次获各级英语竞赛奖项。1000余人选修二外,英语四级通过率超过60%


3.国际化素养资源建设形成规模。丰富国际化人才培养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共建设国际化模块课程112门,数字国际化素养素材2.64万个,通过国际贸易资源库覆盖全国学员21.4万人。


  (二)师资队伍国际化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1.职教标准成功“走出去”。与阿里巴巴等合作开发跨境电商B2BB2C运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制订双语专业教学标准21项、课程标准38项,开发双语课程74门,全英语课程 46门,成功向泰国、柬埔寨、哈萨克斯坦等国输出《外贸单证操作》《跨境电商实务》等课程标准。


2.咨政服务能力深受肯定。提供捷克、墨西哥、泰国等国别研究、产业分析、风险评估报告64份,被政府部门采纳58篇,获领导批示29份,发布《捷克教情报告》《泰国投资***》《墨西哥投资***》等报告8份,成为政府“智囊团”。


3.行企培训成效广受好评。面向泰国、墨西哥等28个国家开展境外培训2257人,与行业协会合作开展“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国际货运代理企业高研班等培训,惠及企业500余家。


  (三)高职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化品牌效应显现


1.国别研究品牌效应突显。捷克研究中心成为全国唯一高职主办的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高水平建设单位和浙江省重点培育智库,学校已成为浙捷合作的民间“窗口”,先后接待捷克前政要4位,捷克政商学界代表百余人,捷克参议员向学校赠送捷克百年货币,捷克前总理受聘成为学校特聘教授。


2.国际传播能力大幅跃升。建设国际科研合作平台1个,开展国际科研合作8项,合作出版外文专著8部,与国内外智库及相关政府部门共同举办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合作论坛、中国—捷克智库论坛等活动,先后在北马其顿、斯洛文尼亚等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高级别智库论坛作主题发言。


3.辐射示范效应明显增强。“专业+语言+国别”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获浙江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先后在浙江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大会、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交流会、浙江—捷克教育合作交流会上分享经验。成果辐射全国财经商贸类专业群,累计400余家兄弟院校到校学习交流,《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重要媒体111次对成果予以报道,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