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占军:立足“协同”理念,创新培养中东欧研究人才

发布者:胡文静发布时间:2023-05-21浏览次数:10

导言: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举办之际,中国欧洲学会中东欧研究分会2023年年会顺利召开。全国中东欧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围绕“中东欧区域国别研究”“中东欧政治研究”“中东欧经济、社会研究”“中东欧外交研究”“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研究”等议题,共聚研讨区域国别学视域下中东欧研究的路径与展望,发出智慧之声,为此与读者分享。

梁占军,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兼研工部部长、国别区域研究院负责人、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文明区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图片

一、为什么聚焦人才问题

20229月教育部公布了新版学科目录,其中区域国别学被增列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值得注意的是,该一级学科可以授予史学、文学、经济学、法学培养学位。很明显,我们的国家层面是将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任务同步推进的。这项工程可谓是国家自上而下形成的战略。区域国别研究的开端可追溯到2012年教育部率先启动的区域国别研究基地建设,十多年来,区域国别学就被纳入学科目录,进展很快。首都师范大学也是此轮国别区域研究最早的参与者之一,在十多年的实际工作中,我们深感巴尔干研究方面国别区域研究人才的稀缺,尝试开展人才培养工作,2018年自设了巴尔干硕士研究方向,2021年又设立了教育部国别区域研究博士生研究点,其中苦辣酸甜也是感同身受。

二、为什么中东欧人才培养需要创新

这一轮区域国别研究的特点是基于学科交叉来开展研究。中东欧研究是典型的国别区域研究,跟国际形势、政治紧密相关,无论其兴衰是外力或是现实问题在引导,研究本质上跟这一轮完全一致,可以说中东欧研究是率先践行。但是,以往很多学者梳理国内中东欧研究的发展历程,基本上是以不同学科背景在推进各自的研究,比如政治学、历史学、国际政治等。此轮国家强调交叉性,定位交叉学科,意味着不再是单纯依托一个学科推进研究。在交叉学科建设的背景之下,依托原有学科如何向交叉学科深入推进,这就意味着需要创新。

据我粗浅调研,国内自设区域国别学院研究二级学科的高校不到20家,主要依托外国语言文学、国际政治、世界史三个学科,首都师范大学是较早参与人才培养试点的,对完全依托于单一学科进行区域国别研究有一定局限性。举例说,我们从2002年开始设立了世界历史本科专业,探索外语+世界史的复合培养模式,为本校区域国别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按照新的交叉学科建设要求,即多学科交叉育人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区域国别学新型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急需在人才培养理念、思路和模式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创新。

三、为什么需要协同观念

协同不仅是学科之间的协同,同时涉及院系之间的协同,高校之间的协同,甚至与国内相关部委多种层面的协同,才可以满足所谓新型的区域国别学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区域国别学研究人才至少具备五方面的条件:1.精通对象国语言;2.熟悉对象国历史文化;3.具备对象国实际生活经历,拥有一手人脉;4.要有专业的学术和咨政研究的训练,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5.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国际视野,特别要有家国情怀和强烈的事业心。

针对上述条件,依托单一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走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跨国家的协同之路。区域国别学进入交叉学科一级学科目录之后,高校纷纷响应,积极筹备申报,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即把区域国别学当作传统学科进行建设,而忽略了其学科交叉的特性。由于交叉学科需要多学科支撑,有的学校因为条件不够而自设学科,实质上走的是“完全靠自己包打天下”的老路,没有真正理解交叉学科建设跟原来的一级学科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当前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的瓶颈在于非通用语言的教学资源短缺,在提升专职研究人员非通用语言的学习能力方面急需专业教授给予辅导。因此,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等拥有稀缺语言教学能力的单位合作,实现跨校、跨学科的协同育人是必由之路。高校内部学科之间、高校与高校或科研院所之间打破边界壁垒,深度交叉合作尚有很大的协同空间。

至于区域国别学的跨学科协同,外语和历史首当其冲。首先外语的重要性不用多讲,不懂外语将永远是隔山观火。其次是历史的重要性,不仅跟现实密切相关,而且很多现实问题尚未解决就是因为有人在打历史牌。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玛格丽特·麦克米伦(Margaret MacMillan)的著作《历史的运用与滥用》明确提到这个问题,即不少人故意把历史搞乱,在现实中搅乱现实的国际关系。从此角度看历史对于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性,就在于它不仅仅能够为理解现实问题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背景,而且还能够深度参与到现实解决问题当中去,破解所谓的历史滥用或者误用,进而洞悉现实问题的本质和走向。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跨校、跨部门协同以外,学术共同体在促进跨学科协同中应当、也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