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静:区域国别学视域下巴尔干研究

发布者:胡文静发布时间:2023-05-20浏览次数:10

导言: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举办之际,中国欧洲学会中东欧研究分会2023年年会顺利召开。全国中东欧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围绕“中东欧区域国别研究”“中东欧政治研究”“中东欧经济、社会研究”“中东欧外交研究”“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研究”等议题,共聚研讨区域国别学视域下中东欧研究的路径与展望,发出智慧之声,为此与读者分享。

柯静,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教授

图片

一、国外巴尔干研究的现状

从人员和机构看,国外巴尔干研究可以分为巴尔干域外和巴尔干域内。在巴尔干域外,传统欧洲是最早研究巴尔干的地区,比美国早100多年。尽管冷战后西方的巴尔干研究机构和人员锐减,但在巴尔干研究中发挥重要影响的仍在欧美,包括德国慕尼黑大学、奥地利格拉兹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斯拉夫和东欧研究院(SSEES)、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伊利诺伊香槟大学等。同时,俄罗斯科学院也拥有较强的巴尔干研究队伍,但因语言等因素制约,其影响力有限。值得一提的是,欧美研究巴尔干的学者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巴尔干。在巴尔干域内,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尔干对自身研究达到**,虽然二战后约20年时间限入低谷,但1960年代后期在巴尔干国家重新得到重视。如今,巴尔干研究在保加利亚和希腊最为活跃。

从研究动力来看,国外巴尔干研究主要来自时代需求和利益驱动。德国和奥地利对东南欧的研究动力直接来自于其经济扩张需求。SSEES1915年成立时,最先设立的是英国一战盟友的语言,俄语和塞尔维亚语。二战后美国大力推进包括巴尔干在内的苏东地区研究,也是出于战略需求。巴尔干地区对自身的研究则是与两战期间巴尔干联合的努力以及冷战后期国际形势的发展密切相关。冷战后,德国外交部对德国东南欧学会的持续支持,奥地利科学院2017年成立现当代历史研究院时专门设立的巴尔干研究室,都表明了巴尔干研究现实性和政治性。

从内容和主题上,国外巴尔干研究主要涉及语言、文学、政治、经济、人类学、身份认同、话语建构等。Maria Todorova的专著《想象巴尔干》就是关于西方巴尔干话语的研究,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她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指出巴尔干研究的四大内容:1.帝国研究,包括奥斯曼、哈布斯堡、俄罗斯/苏联的帝国遗产;2.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的建构和解构,包括记忆和受害叙述研究;3.意识形态及其实践研究,尤其对***和共产主义的研究;4.性别史、环境史、全球史等新的研究趋势

从研究方法上,德国东南欧协会提出三个指导原则,有很好的代表性:1.创造性、国际性、跨学科性的交流;2.具备巴尔干研究所必须的语言技能;3.不要将巴尔干地区视为密封的容器,应该从巴尔干与西欧、中欧、地中海、黑海和东欧的各种关系中开展研究。简而言之,它提倡的研究方法是重语言、国际化、跨学科、广视野、求创新。

二、中国巴尔干研究的前景

我国开展巴尔干研究,毋庸置疑,是服务国家、服务“一带一路”的需要。从人员看,虽然巴尔干研究人数少,但大家使命感强。从机构看,中国社科院、北大、北外、首师大等基于各自的学科优势,不断深化对巴尔干的研究。可喜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对巴尔干研究感兴趣。例如,北外巴尔干研究中心目前共有20多名硕博研究生,是巴尔干研究的新生力量。

从研究内容看,我国的巴尔干研究在语言、文学、文化、历史、政治等领域有一定的基础,但在经济和法律等方面则非常薄弱,跨学科研究尤其欠缺。目前关注较多的包括巴尔干各国的核心关切和政治取向,大国在巴尔干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影响力,巴尔干历史与文化,中国巴尔干关系等。今后,巴尔干的现代化道路值得更多关注和研究,无论是政治转轨还是经济转轨,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等,均可纳入到现代化研究的范畴。此外,巴尔干国家社会主义阶段的历史书写也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多数人对该阶段全盘否认的同时,也有一些学者能进行冷静、理智和客观的反思。

从研究路径看,我们应该做到几个方面的结合:语言与学科的结合;书斋与田野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国际与国内的结合;微观与宏观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最终目的是服务国家,助力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建构。中国人以后怎么解读巴尔干,对巴尔干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话语,这都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