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中东欧区域国别研究与智库建设融合发展

发布者:胡文静发布时间:2023-05-16浏览次数:12

导言: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举办之际,中国欧洲学会中东欧研究分会2023年年会顺利召开。全国中东欧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围绕“中东欧区域国别研究”“中东欧政治研究”“中东欧经济、社会研究”“中东欧外交研究”“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研究”等议题,共聚研讨区域国别学视域下中东欧研究的路径与展望,发出智慧之声,为此与读者分享。

陈新,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中东欧研究分会副会长、研究员

一、学科史的发展脉络

中东欧区域国别研究富含智库建设基因。我国中东欧研究跟智库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智库发展也融合在这条研究主线中。1980年代学习东欧国家改革经验。那时我国翻译了系列东欧学者有关经济改革的著作,例如波兰的奥斯卡·朗格,捷克斯洛伐克的奥塔·锡克,匈牙利的科尔内·亚诺什等。学界研究东欧计划经济改革的经验,为我国的改革提供借鉴。1990年代剖析东欧转轨实践,特别是研究东欧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路径、举措和成败得失。2010年代以来聚焦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

二、研究对象自身的变化

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中东欧研究对象本身做为客观存在,需要持续不断加以分析和跟踪研究。尤其是除了研究上述中东欧国家自身的发展之外,还需研究外部世界对这些国家的影响。例如,在1980年代需要研究计划经济和改革以及跟苏联的关系,在1990年代需要研究市场经济以及跟美国的关系,2000年代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实现“回归欧洲”的目标,这时需要研究欧盟的架构、政策以及对中东欧国家的影响。到了2010年代,随着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兴起,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双边关系也成为研究热点。

欧洲本身也是非常复杂的客观存在。有政治上的欧洲--欧洲联盟,经济上的欧洲--欧洲经济区,贸易上的欧洲--欧洲关税同盟,货币上的欧洲--欧元区,人员自由流动的欧洲--申根区,安全上的欧洲--以北约为依靠,人权上的欧洲--欧洲委员会,等等,可以从政治、经济、货币、人文社会、安全等领域分别进行解读,有时则需要进行有复杂系统研究的视野,进行综合研判。作为欧洲的一部分,中东欧国家则是嵌入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中。如果我们对相关知识不做更新,那可能对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包括新思路新方案在理解上就会存在偏差或者空白。

目前中东欧国家一部分加入了欧盟,还有一部分在加入欧盟的路途上排队。在中东欧未入盟国家中,有的国家完成了转轨,但是否意味着走上繁荣之路?有的国家完成了国家独立,但是否走上发展之路?这些国家都希望回归欧洲,是否加入欧盟是必由之路?研究对象自身的演变以及其所面临环境的复杂变化对研究工作者来说是非常巨大的挑战,这要求我们不断进行学习再学习,不断更新我们的知识,这也充分体现区域国别研究的重任。从智库发展角度,正是因为研究对象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为我们智库的发展带来非常好的研究条件。

三、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新要求

做区域国别研究,首先要成为中东欧区域国别通。具体体现为:第一是熟练掌握对象国语言。第二是通晓对象国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第三是拥有专业学科背景。区域国别研究不是孤立的学科,需要依托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一系列学科背景支撑,才可以做到融合发展。有面有点,学科背景作为一种知识面,国别研究作为知识点或者深入研究的切入点,需要结合起来深入开展国别研究。第四是坐得了冷板凳,经得住大浪淘沙的考验。真正投身于这个事业中,冷的时候坐得了冷板凳,热的时候能够充分发挥才智。在环境冷下来的时候,可能恰恰是在区域国别研究里需要发力的时候,沉着冷静才能做出积极应对,做好反思也许会对双边关系出现峰回路转提供更好的支持。

其次是把握中东欧区域国别研究的新要求。具体体现为:第一是学懂弄通中国发展状况,并能够传导到对象国。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三大倡议。如何把这些思想更好传播到对象国,首先要求我们学懂弄通中国的发展状况,让中国的发展更好地深入到对象国的学界中,推动双方学界的沟通和理解。第二是深入对象国进行田野调查,熟悉对象国政经民情。今年中央提出要大兴调查研究,对我们从事区域国别研究学者来说更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到对象国进行田野调查,结合深入调查来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和结果较验。第三是在对象国著说立传,扩展学术影响力。强化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一定程度上把我们的学科学术研究传播到对象国,拓展国外学术影响力。第四是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了事。充分发挥智库作用,推动智库工作跟基础研究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