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欧洲学会欧洲经济研究分会2025年年会暨“特朗普第二任期政策冲击下的欧洲经济与中欧经贸关系”研讨会成功召开

发布者:胡文静发布时间:2025-09-26浏览次数:10

2025年9月20日,中国欧洲学会欧洲经济研究分会2025年年会暨“特朗普第二任期政策冲击下的欧洲经济与中欧经贸关系”研讨会在杭州成功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欧洲学会欧洲经济研究分会主办,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欧洲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捷克研究中心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等全国多家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共五十余人参会。

会议开幕式由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欧洲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商学院院长张海燕教授主持,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金杨华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欧洲学会欧洲经济研究分会会长陈新研究员先后致辞。金杨华书记简要介绍了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发展历程,并表示今年适逢中欧建交50周年,又值全球格局深刻调整的关键阶段,中欧经贸合作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亟须国内学界深入研讨,为国家决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陈新研究员表示,今年是《舒曼宣言》发表75周年。过去70多年,欧洲一体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如今面临着新的时代挑战。目前来看,欧洲仍缺乏推动深化改革、通过一体化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一招鲜”。欧盟为应对来自中、美、俄的三重地缘挑战,采取了“与中国竞争到底、与美国合作到底、与俄罗斯抗争到底”的策略。在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中欧关系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其战略性、全局性意义更为凸显。希望与会专家学者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发展中欧关系,扎实做好基础研究和高质量发展应用对策研究,为深化中欧经贸合作贡献才智。

接下来,会议举行了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欧洲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揭牌仪式。金杨华书记、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研处副处长杜运潮共同为中心揭牌。张海燕教授表示,希望中心结合职业教育特色,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创新发展路径,在中欧、浙欧合作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

会议主旨发言环节由华东理工大学欧洲研究所所长杨逢珉教授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徐明棋研究员以“特朗普对等关税对欧盟经济的影响”为题发言。他指出,欧盟在市场、安全等领域对美国过度依赖,并缺乏对美国反制的手段和意志,双方达成的贸易协定框架缺乏平等。这将使欧洲经济雪上加霜、欧洲金融市场震荡凸显。欧盟关注的“贸易转移”风险使中欧之间不信任因素增加,将给中欧经贸关系带来新挑战。武汉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洲教授围绕“欧盟碳关税(CBAM)的背景、各方反应与影响评估”发言。他首先介绍了欧盟CBAM的演进历程,模拟预测了2060年碳中和情景下中欧碳价格区间及碳关税等值税率,并实证评估了CBAM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他表示,欧盟CBAM反向**了全球碳市场建设步伐,未来中国应通过深化多边对话、积极有序发展国内碳市场等措施有效应对欧盟碳关税挑战。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欧盟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崔洪建教授以“正确认识欧洲经济潜力和中欧经贸合作的价值”为题发言。他表示,认识欧洲经济需结合对世界经济的宏观把握,需深入到欧洲经济特质中看问题。欧洲内部市场在发展水平、人力资源、生产效率等方面存在差异,未来有望通过深化单一市场激发经济潜力。当前欧洲经济面临长期下行压力、对华政策复杂性加剧的困境,深化中欧经贸合作需统筹考量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等多重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欧洲经济研究室主任孙彦红研究员以“特朗普第二任期政策对欧洲经济与中欧经贸关系影响”为题发言。她表示,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政策虽增强了欧盟追求经济战略自主的压力和动力,但全面削弱其行动能力。当前欧盟仍推行对华“去风险”政策,但对华经贸合作态度呈现矛盾性和两面性。中欧经贸关系处于调整过程中,双方在绿色、数字、服务贸易等领域合作仍存在发展空间。此外,双方应着力完善经贸摩擦磋商机制,避免局部摩擦过度影响双方经贸合作全局。

会议第一研讨环节聚焦“特朗普第二任期政策冲击下的欧洲经济形势与政策”,由吉林大学绿色金融与碳中和创新实验室主任杜莉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余南平教授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欧洲”发言。他表示,欧洲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虽有零星突破,但尚未构建起完整的技术生态和相配套的教育体系,缺乏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和大模型,因此在人工智能革命中面临巨大挑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代国际关系》主编刘明礼研究员以“全球经济变局下欧元的机遇与挑战”为题发言。他指出,尽管近年来“去美元化”呼声高涨,但美元地位未见实质性削弱。当前欧元区经济增长乏力、资本市场建设缓慢、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阻碍了欧元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胡琨研究员探讨了“回归竞争秩序导向的德国经济”。他分析了近年来德国经济陷入困境的症结,梳理了德国新一届政府改革的政策方向。他表示,短期来看,美欧贸易摩擦及全球市场需求放缓给德国出口和经济增长造成下行压力;长期来看,改革成效正逐步积累,未来德国经济有望回归积极的增长轨道。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严少华副研究员围绕“中美经贸博弈下欧盟的战略选择及影响”发言。他表示,欧盟在欧美贸易协定框架上做出让步,主要基于以贸易换安全的战略考量、对美国的经济依赖考量和意在安抚特朗普的策略考量。这体现出欧盟贸易范式由倡导自由贸易向追求地缘政治目标的转变,需警惕其可能给中欧经贸合作带来的潜在风险。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董一凡副研究员讨论了“欧元区稳定币发展动向”。他指出,欧央行对稳定币发展持警惕与审慎态度,核心担忧在于稳定币缺乏发行担保及交易监管,且没有央行信用支持,加之稳定币依附美元信用,可能威胁欧元国际化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雅雯探讨了“欧盟‘清洁工业新政’的动因、路径与挑战”。她表示,欧盟通过破解转型成本和效率难题、提升清洁工业竞争力、保障产业链韧性与安全等措施布局“清洁工业新政”,但上述政策措施很难取得预期成效,且“美国优先”政策将给欧盟绿色转型前景蒙上更大阴影。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王雪莹助理教授围绕“欧盟共同债券的演进、影响与展望”发言。她分析了新冠疫情危机背景下欧盟共同债券取得重大制度突破的原因,探讨了共同防务压力下共同债券的功能外溢,并讨论了欧盟共同债券的积极影响与局限性。

研讨会的第二、第三环节聚焦“特朗普第二任期政策冲击下的中欧经贸关系”,分别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张永安教授和四川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李竹渝教授主持。

在第二研讨环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德国经贸研究中心主任史世伟教授就“利用贸易保护实施产业政策:以欧盟提高对华电动汽车进口关税为例”发言。他表示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关税的动机在于提升自身产业竞争力,但其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成效甚微。他还提出了促进中欧电动汽车业合作的若干建议。四川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路征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数据合作社作为个体数据变现的重要路径-以欧盟为例”。他介绍了欧盟数据合作社的政策进展,并以荷兰JoinData为例进行案例分析,最后提出了数据合作社在中国的应用路径。吉林大学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王皓副教授探讨了“日本应对日欧汽车贸易摩擦的历史启示”。他基于20世纪日欧汽车贸易摩擦演进历程,分析了日本的应对措施及成效。他指出,日本的应对措施虽在短期内显著加大了车企经营风险,但长期来看促进了其汽车产业的全球化进程。武汉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刁莉教授讨论了“俄乌危机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发展与挑战”。她表示,当前中国与中东欧经贸合作呈现出韧性增长与结构性调整的特点,面临中欧地缘博弈与欧方制度壁垒造成的核心挑战,并提出了若干应对策略。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副秘书长杨成玉副研究员围绕“当前形势下欧洲地缘政治转向与中欧经贸关系前景”发言。他基于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历程和当前欧洲经济形势分析了中欧经贸关系发生转变的原因。当前欧盟自身经济实力明显下降,德法深陷政治经济困局,地缘政治危机下成员国防务开支将显著提升,上述因素都将对中欧经贸关系造成长期挑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徐清助理研究员探讨了“中国对欧洲投资的现状与对策”。他分析了欧洲外资审查政策的发展历程和特征,讨论了相关政策对中国对欧投资的影响,并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等对策建议。

在第三研讨环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永升教授围绕“从欧盟视角看欧美新贸易协议的‘可实施性’”发言。他从投资、防务、能源产品、农产品等领域分析了欧美贸易协定框架的落实前景,并表示特朗普第二任期政策将对全球多边主义构成严重冲击。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简军波副教授以“中欧经贸关系的挑战与出路”为题发言。他认为,中欧经贸关系面临竞争加剧和泛安全化两大挑战。未来应推动中欧经贸合作由简单的相互依赖转向更紧密的相互嵌入,通过再分工创造新互补优势,并依靠双边及多边协调有效破解中欧经贸关系面临的障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研究所所长邱强教授以“‘新三样’企业在欧洲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为题发言。他提出,受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近年来中国“新三样”企业在欧洲实现快速发展,但欧方严格的审查机制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中欧合作形成了障碍。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马骏驰助理研究员探讨了“20世纪日欧汽车争端的经验教训及对当前中欧新能源汽车争端的启示”。他从欧共体、成员国和企业等层面梳理了20世纪日欧就汽车争端达成“共识要素”协定的原因,并分析了该协定的实际效果。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张娟副研究员探讨了“美欧贸易协定框架对中国的影响”。她分析了欧盟自中国和美国进口的商品贸易结构,认为该框架为美国对欧出口提供极大便利,未来需密切追踪欧盟自中、美的进口贸易动态以精准研判潜在风险。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捷克研究中心副主任周俊子副研究员就“欧洲经济安全战略动向及浙欧经贸合作思路探索”发言。她基于浙江对欧经贸合作现状分析了欧洲经济安全战略的潜在影响,并提出了在合规性领域优先合作、联合开发第三方市场等对策建议。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欧投资及贸易合作、中欧汽车贸易争端解决、欧盟竞争力提升前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最后,闭幕式环节由孙彦红研究员主持,中国欧洲学会欧洲经济研究分会会长陈新研究员和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捷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孔凡君教授分别做会议总结。陈新研究员表示,此次会议内容充实,与会专家学者发言主题聚焦、讨论深入,未来欧洲经济研究分会将继续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聚焦前沿议题,为国内欧洲经济研究学界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孔凡君教授表示,此次会议成果丰硕,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欧洲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深度融入国内欧洲经济学术共同体提供了宝贵契机,期待该中心与国内欧洲经济学界进一步密切合作。孔田平会长作会议总结致辞。他首先向年会联合主办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议承办方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捷克研究中心对本届年会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通过回顾精彩报告发言,他表示本次年会不仅讨论了中东欧相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外交等领域的具体问题,也在相关学术史梳理、研究范式创新、新时代对中东欧研究的新要求以及中东欧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探讨了区域国别学视域下中东欧研究的可行路径,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本次年会聚焦特朗普第二任期政策冲击下的欧洲经济形势及重要政策动向,围绕中欧经贸关系现状与前景展开深入研讨并形成基本共识,与会专家学者均感获益匪浅。会议期间,中国欧洲学会欧洲经济研究分会的日程安排和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欧洲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的会务保障均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供稿:孙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