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举办之际,中国欧洲学会中东欧研究分会2023年年会顺利召开。全国中东欧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围绕“中东欧区域国别研究”“中东欧政治研究”“中东欧经济、社会研究”“中东欧外交研究”“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研究”等议题,共聚研讨区域国别学视域下中东欧研究的路径与展望,发出智慧之声,为此与读者分享。
马骏驰,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东欧研究分会副秘书长
一、中东欧国家通胀的现状
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2011年至2022年期间中东欧国家的通胀率一直高于欧盟27国平均水平和西欧国家水平,特别是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因此,乌克兰危机并没有直接引发中东欧国家当下的通胀问题,仅仅是进一步加速恶化了中东欧国家原有的通胀。按照月度年化数据来看,波罗的海国家的通胀率在2019年至2020年期间已经达到25%以上。
从通胀率的变化趋势来看,中东欧国家的通胀率走势与西欧国家保持一致。这表明,虽然波兰、匈牙利等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之后提出要找到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例如波兰的《负责任的发展计划》、匈牙利再国有化等,但这些国家依旧随着西欧国家经济的趋势或者是欧洲整体趋势的变化而变化,并没有能够通过自身的措施来摆脱欧洲经济的大趋势。
二、中东欧国家通胀的影响因素
根据欧盟HICP的数据,影响中东欧国家通胀的主要商品基本相同,即住房、水电与天然气、食品酒精饮料,且其影响程度尚未出现下降趋势。最为引人关注的能源部门通胀已经大幅降低。由于当下能源问题比较突出,欧盟将能源单列在HICP中,以观察其对通胀的影响程度。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期间,能源HICP物价指数持续下行,这主要是因为能源价格的大幅度下降。中东欧国家的能源对本国通胀的影响同样在下降,只是其对中东欧通胀的贡献度要高于西欧国家。
唯一的例外是匈牙利。匈牙利在2022年5月至6月间,能源对通胀的影响力度较小,只有不到10%,然而自2022年8月至今却逆势上扬且高企不下。匈牙利成为当前唯一一个能源HICP物价指数往上走的中东欧国家。可见,虽然匈牙利一直以保障本国能源安全为由继续从俄罗斯采购能源,但从HICP数据来看,这并没有解决匈牙利国内的输入型通胀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其中原因可能有二:第一,匈牙利政府没有解决市场供给的问题。匈牙利政府仅仅从能源安全角度进行考虑,并没有增加市场供给。第二,匈牙利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严格限制汽油价格,但由此带来的损失却由企业来承担,这是不可持续的,会鼓励企业进一步减少市场供给。
三、中东欧国家通胀的根源
首先是有限的生产能力。以匈牙利西红柿的价格为例,由于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农户因种植成本太高而放弃种植西红柿,匈牙利从西班牙和意大利进口的西红柿量减少20%,这直接导致匈牙利西红柿的价格飞涨。这就是生产能力的问题,如果匈牙利本土西红柿的生产能力足够大,西红柿的价格就会降低,不会受到进口来源地的影响。此外,有限的生产能力加强了商品对物流价格的敏感性。在整个欧洲的交通物流HICP普遍走低的大趋势下,匈牙利又一次成为例外,其交通物流价格对通胀贡献达到20%,这直接拉高了匈牙利食品、饮料等商品的价格。
其次是较高的劳动力成本。根据2022年欧盟企业劳动力成本的调查结果,保加利亚与波罗的海三国的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据统计,拉脱维亚每年减少约1.5万人,而在2021年入境**减少超过30%。克罗地亚2022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比2011年减少了40多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0万人。与此同时,那些来自欧洲东部国家的劳动力更愿意留在布达佩斯或华沙工作,或者继续向西欧前进,这导致东南欧国家和波罗的海国家的劳动力短缺十分严重,波兰、匈牙利、捷克等中欧国家的短缺问题相对较小。因此,中欧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涨幅较小,而东南欧国家和波罗的海国家的涨幅较大。
再次是放水的货币。以波兰和匈牙利为例,自2020年至今,匈牙利央行已经加息1200点,波兰央行加息700多点,这在两国转轨后的历史中前所未有。自2010年以来,这些国家主要靠本币的贬值来促进消费和出口。但货币放水不可持续,且乌克兰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加剧了货币贬值的问题,这迫使波兰和匈牙利不得不大幅加息。
(文中观点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