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举办之际,中国欧洲学会中东欧研究分会2023年年会顺利召开。全国中东欧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围绕“中东欧区域国别研究”“中东欧政治研究”“中东欧经济、社会研究”“中东欧外交研究”“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研究”等议题,共聚研讨区域国别学视域下中东欧研究的路径与展望,发出智慧之声,为此与读者分享。
王弘毅,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讲师
一、乌克兰危机前中东欧国家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状况
2021年,中东欧国家天然气总需求量约为2180亿立方米,总进口量约为1640亿立方米,其中从俄罗斯进口量约为980亿立方米,占比约60%。
波罗的海三国:2019年以来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和石油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能源去俄进程在中东欧地区与波兰一起走在了前列。回到危机前的2021年,在天然气方面,爱沙尼亚的天然气进口主要来自芬兰,俄罗斯只占很小一部分,比例约为12%;拉脱维亚的天然气进口主要来自立陶宛和爱沙尼亚,而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量占比约为5%;立陶宛的天然气进口主要来自挪威和俄罗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2021年立陶宛成功启用了液化天然气终端,从而减少了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
维谢格拉德四国(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在乌克兰危机发生之前,2015年波兰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总量约为121亿立方米,占总进口比达73%。2021年这一比例下降到了47%,降幅达到了26%。其他三国近三年来也有所下降。在石油进口方面的依赖程度更高,2015年波兰和捷克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占比接近100%。但近三年间,四国对俄石油进口占比均有所下跌。
巴尔干国家:截至2021年底,巴尔干国家对俄罗斯的天然气和石油依赖程度依然较高。数据显示,塞尔维亚、保加利亚、波黑、克罗地亚等国家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和石油占其总消耗的比例高达50%以上。塞尔维亚几乎100%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波黑和克罗地亚也高度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两国进口量占总消耗的比例分别为62%和57%。此外,俄气不仅垄断了波黑塞族共和国的石**业,拥有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独家权利,而且控制着“跨巴尔干管道”(Trans-Balkan pipeline),这是向北马其顿供应天然气的唯一路线。
二、乌克兰危机后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能源关系变化
受乌克兰危机影响,总体上2022年中东欧国家石油和天然气从俄罗斯进口总量大幅度下跌,多数国家与俄罗斯的双边能源供应合同不再续约,各国都在积极开拓新的能源进口渠道,旨在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由于目前各大主流数据库(如欧盟统计局、国际能源署)尚未更新中东欧各国2022年全年的石油和天然气进口数据,因此暂时无法统计出中东欧16国全年石油和天然气的总需求量、总进口量、从俄罗斯进口量及所占比重。基于此,论述涉及数据均从各国别官方网站或主流媒体等渠道获得。
波罗的海三国已基本停止进口俄罗斯天然气,但对来自俄罗斯的液化石油气仍然存在较大依赖。2022年4月,拉脱维亚波罗的海天然气网公司(Conexus Baltic Grid)的首席执行官乌尔迪斯·巴里斯(Uldis Bariss)在4 月 2 日表示,波罗的海国家不再进口俄罗斯天然气,这是对于俄罗斯在乌克兰采取军事行动的回应。他补充说,波罗的海市场目前由拉脱维亚地下的天然气储备提供。
维谢格拉德四国对俄能源是否持续合作的态度表现出了较大差异性。
在巴尔干地区,2022年大部分国家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程度仍然很高。并且,该地区的能源储存能力非常有限,这使其极易受到供应中断的影响。考虑到与俄罗斯关系的恶化,该地区多数国家正在加速推进与周边国家的能源管线互联互通项目,加快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目标。
三、影响:短期和中长期
由于中东欧地区不同国家对俄罗斯天然气和石油的依赖程度及其对能源危机的应对能力存在差异性,因而此次危机对各国能源安全产生的影响不尽相同。因此,评估危机带来的影响并不能一概而论。
短期影响:供需赤字造成能源价格高企,冲击生产和生活秩序。
中期影响:在天然气市场,价格上涨和供应受限,冲击了该地区国家的发电市场的能源消费结构。
长期影响:能源去俄化和进口渠道多元化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优先事项。
四、现实困境与挑战
能源全面脱俄化基本上主要有两条路径:扩宽进口渠道+革新技术(包括对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的投资)
第一条路径困境:一方面原因在于该地区多数国家国内的主要天然气管道、炼油厂以及核电站等大型能源基础设施都有深厚的苏联(俄罗斯)背景;另一方面,由于南北走向能源运输管线连通性要大大弱于东西走向连通性,加之受制于目前已建成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分布不均衡,多数内陆国家对于液化天然气的获取成本大幅提高。即使未来加快联通南北向的天然气输送网络,既需要数年时间,也需要高昂的经济成本。
第二条路径困境:对于经济欠发达的中东欧国家,要实现快速经济脱碳化,实现能源技术革新,提高能源效率,大力投资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对于大多数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处境在短期内是不符合现实的,不仅为此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还要以牺牲GDP增速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