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9 万个期待:如何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

发布者:胡文静发布时间:2021-03-09浏览次数:42

      909万人,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再创新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据了解,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其他方面的影响,今年的高校就业季不容乐观。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六稳”“六保”之首,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全国***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多位代表委员表示,当近千万的大学生涌向求职市场,高校、教育部门、用人单位在通过各方努力,不断拓展资源,指导就业工作,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而大学生也应提早做好各项准备,以最好的状态迎接迈向社会的“第一课”。

交织又漫长的就业季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据了解,这一目标与2019年保持一致,比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的目标多出200万人。

      当人们把目光聚焦到大学,874万人的2020届毕业生就业问题还没有画上句号时,909万人的2021届求职大军已挺进了求职市场。从去年到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季交织又漫长。

      在不久前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介绍,2020年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0%以上,好于预期。但对于今年的就业形势,他表示:“加上还有不少往届未就业毕业生在求职,在国内外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今年促就业的任务更重。”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吕建表示:“2021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90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加上往届待就业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实际需要就业人数预计超1000万人。”

      吕建指出,我国还面临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经济转型升级、国际战略博弈等多方面重大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仍需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继续扩展政策性岗位、开发市场性岗位、优化就业指导服务、帮扶就业困难群体。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去年南通大学本科生年终就业率达96.32%、研究生就业率97.4%。

      在他看来,今年随着我国经济企稳向好,大学生就业将延续总体平稳的态势,但是,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就业形势依然比较复杂,面临诸多挑战。

      施卫东分析,如今,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毕业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工难现象并存,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制造业、服务业普工难招、技能人才短缺。

      “此外,疫情的影响复杂多变。国际疫情还在蔓延,‘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也比较大,给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增加了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施卫东说。

      多方合力,助大学生就业

      在过去的一年里,吕建欣喜地看到,自己的一份关于就业的建议落到了实处。

      去年5月,吕建提出了“关于后疫情时代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建议”。过去的一年里,这份建议得到了教育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中组部、国家发改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理。

      一年来,吕建看到了有关部门对促进大学生就业作出的努力。

      教育部会同9家社会招聘机构,推出高校毕业生全国网络联合招聘“24365校园招聘服务”活动,提供24小时、365天网上就业服务,累计已提供岗位信息1400余万条。教育部先后与行业部门、地方政府和重点企业联合,举办专场招聘活动40场,累计提供岗位信息500多万个。

      “建议得到了教育部等部门高度重视和快速反应,出台了一系列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和措施,积极主动应对疫情导致的不利因素,2020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体稳定并好于预期。”吕建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一年来,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吕建所在的南京大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就业成绩单”。南京大学2020届共有8161名毕业生,其中本科毕业生3171人(占38.86%),硕士研究生4160人(占50.97%),博士研究生830人(占10.17%)。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8.85%,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8.90%,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9.04%,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7.71%。

      多方聚拢才能形成合力。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健表示,“就我的观察,过去的一年里,从国家到地方,有不少措施来促进大学生就业。”

      据人社部统计,2020年公共部门提供了大约300万个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三支一扶”和地方补充项目吸纳4万名高校毕业生,大学生创业者达到82万人,比2019年增长了11%。

李健表示,如今,不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教师、科研助理、基层项目等也都面向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这几年,大学生就业一直是委员们见面时的热门话题,大家都在呼吁,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就业。”李健说。

对于身处高校的代表委员来说,就业工作也成为他们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施卫东表示,为实现精准对接,南通大学去年曾多次组织毕业生到名企优企参加“点对点”面试签约。

      “这样‘小规模、多批次’地把用人单位请进来,‘点对点’地把毕业生带出去,两相结合,既牢牢把握了校园疫情防控要求,又高效促进了就业供需精准对接。”施卫东介绍,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