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务实合作,扩大合作成果,夯实合作根基,需要 我们积极破题,探索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瓶颈的破解之道。
一、需面对的三个问题
1.中东欧地区大国博弈趋烈,国家需要地方合作发挥稳定器作用中东欧地区是欧、美、中、俄等大国的博弈场,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区域,是中欧战略合作的重要构成。近年来,该地区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不和谐声音多次出现,如罗马 尼亚禁止中国企业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捷克排除中国企业竞标杜科瓦尼核电站项目、 波兰与台湾签署刑事司法互助协定等。外部环境越是复杂,我国更要坚定扩大“朋友圈”,需 要地方省份发挥更大作用,为国家稳定双边关系提供更好合作基础与更多调节手段。
2.贸易逆差并未缓解,中东欧国家重大关切问题尚未解决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对华出口是中东欧国家的核心诉求。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9年来,中东欧国家对华贸易逆差不降反升,由2012年的288亿美元增到2020年的497亿美元。中东欧国家特色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的瓶颈仍未解决。习近平主席明确表示未来五年从中东欧国家进口累计 1700亿美元以上商品,以2020年进口水平计算,平均进口年均增长至少65亿美元(约2020年进 口额1/4)。
3.“17+1合作”是中欧战略合作的推进器还是扰动器,质疑还需有力回应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也是有益补充,但欧洲对“17+1合作”的质疑从未停止。2020年12月30日,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如期完成谈判,中欧关系战略意义更为突 显。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发挥“17+1合作”的杠杆作用更好对接欧盟战略,如何打造 “中欧经济循环圈”把握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战略机遇,如何携手中东欧国家共 同开发第三方市场等都是未来我们。 二、举措与浙江视角
1.回应问题一,加强多层次合作网络构建,缓和中东欧内政外交政策不稳定性的影响。中东欧17国除希腊外,社会转型不过30年,政治生态不稳定不成熟现象明显,执政党与反 对党相互掣肘现象严重,内政外交政策延续性弱。基于此,在推进与中东欧合作过程中要筑好 四条稳定合作网。一是地方政府合作网;二是商协会合作网;三是专业服务机构合作网;四是 高校研究机构与智网合作网。
2.回应问题二,从消费品和工业品两种类型突破瓶颈,增加中东欧优质产品进口。将中东欧优质产品引入国内市场,缓解中东欧国家对华贸易逆差,既满足国内市场消费升级需 要,又增加合作各方获得感,助推浙江与中东欧国家高质量长期合作。具体路径可沿消费品与工业品两条主线推进。
消费品方面,重点突破从市场到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渠道建设。充分利用中国国内大循环的市场吸引力,推出中东欧消费品品牌推广活动,汇聚国内销售渠道商,与中东欧生产商 共同促进中东欧优质消费品的品牌培育。
工业品方面,重点突破产业链合作机制建设。解决“产业链游离”的突破口可优先选择汽 车及零部件、清洁能源、智能计量设备等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对双方都是重点产业,我国 已有万向、新坐标、敏实在捷克建厂,在捷克、塞尔维亚设立生产基地,继峰在捷克、保加利 亚、波兰设厂,均胜在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北马其顿生产制造,拓普在波兰新增 投资。清洁能源产业,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需求旺盛,我国正泰、东方日升等在中东 欧市场均有良好表现。智能计量是数字经济、智慧城市、清洁能源与高端制造等产业叠加领 域,属非敏感产业,易于推动合作,可作为我国探索与中东欧国家推进数字经济领域合作的突破口。
3.回应问题三,探索多种形式的三方合作,理顺中国-中东欧-欧洲发展逻辑。坚定在中欧战略合作背景下推进中国-中东欧合作理念,构建中国与中东欧、西欧国家三方合作模 式,以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为支点,以企业为纽带,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我国与中东欧、西欧优质要素耦合,提升合作各方企业的价值获取能力与市场占有能力。如:探索“西欧品牌+中 东欧制造+中国市场”模式;探索“中国制造+中东欧区位+欧洲市场”模式,发挥中东欧国家 桥梁作用;探索“中国制造+中东欧技术+中国(欧洲)市场”模式,发挥双方技术与产能优 势;探索“欧洲平台+中东欧需求+中国技术(资金)”模式,以绿色产业为例,主动对接欧盟 “绿色新政”,发挥我国在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方面的经验优势、在清洁能源与数字经济等产 业的技术优势及资金优势,把握中东欧国家绿色发展领域巨大需求,深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