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我校国际交流处处长、国际交流学院院长、捷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东欧研究基地负责人张海燕教授应邀参加“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十年:进展与前景”国际学术研讨会。张海燕教授作为四位中方代表之一以及唯一的浙江学者发表主题演讲。
此次国际研讨会由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保加利亚大使馆共同主办。来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中方智库代表,以及来自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希腊、匈牙利、黑山、波兰、北马其顿、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等中东欧国家智库代表齐聚一堂,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研讨会,共同回顾十年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走过的不平凡道路和取得的成就,展望未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前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秘书长刘作奎研究员主持开幕式。他表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成立十年来,聚焦机制建设,推动务实合作,在促进双向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符合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共同期盼和共同利益。新任外交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事务特别代表、前驻阿尔巴尼亚和罗马尼亚大使姜瑜出席研讨会并致辞。姜特代高度评价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建立十年来取得的成就,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坚定信心,坚持“合作”大方向;二是不忘“合作”初心,继续聚焦务实合作;三是秉持互信和友谊原则,完善“合作”架构建设;四是鼓励联合自强,加强与其他跨区域平台对接合作。
张海燕教授发表主题演讲,发言主要围绕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成效展开,重点分析了目前合作中存在的主观期望与客观现实的差距、导致差距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并对目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中主要的五类声音进行了梳理,着重分析了以企业和微观个体为主的两类“听不见的声音”如何能够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会上,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欧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动实践。机制成立十年来,为增进中国—中东欧国家政治互信,加强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推动双方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崭新高度。当前,国家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层出不穷,“泛安全化”和“去全球化”思潮泛滥,恶化了全球发展和安全环境。面对新的形势,中外学者提出应充分认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深厚潜力,并对未来发展前景保持乐观。在未来合作中,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应高度重视人文交流,推进人员往来便利化,进一步增进民心相通。此外,聚焦“小而美”项目,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地方合作,加强在省市层面的对话交流。学者们强调,新的形势下,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务实合作,共同为应对地区和全球性挑战,为增进中欧和世界人民福祉做出贡献。
此次参会有利于提升捷克研究中心开展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研究水平以及服务政府决策的能力,加强我校与国内外高校智库的合作与交流,推进“双高”建设下我校国际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