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郑亚莉教授再次当选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理事会理事

发布者:胡文静发布时间:2021-07-25浏览次数:134

7月21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全国主要智库研讨会暨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第三届理事大会在北京召开。校长、捷克研究中心主任郑亚莉教授再次当选新一届理事会理事。

此次会议由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秘书处、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承办。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王灵桂,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事务特别代表霍玉珍大使、中宣部中宣部社科工作办副主任操晓理、商务部欧洲司副司长索鹏、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等在开幕式上做主旨发言。罗林介绍,在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评估中,首都师范大学文明和区划研究中心和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捷克研究中心两家因表现优异获评高水平建设单位。

在主题发言环节,冯仲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欧洲研究所原所长、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平,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赵刚分别就中欧关系的韧性、新时代中国特色多国外交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中东欧智库的理论能力建设以及提升中国在中东欧国家的传播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观点分享与交流。

在随后举行的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第三届理事大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秘书长刘作奎向大会做了年度工作报告,并宣布了新一届理事会名单。新一届理事会理事共72人,理事长为冯仲平,副理事长分别为霍玉珍、田德文、王镭、崔建民、罗林。校长、捷克研究中心主任郑亚莉教授当选新一届理事

21日下午举行的三个学术分论坛上,来自国家部委、国内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的近百位学者与会,并围绕“如何深化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如何通过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为中东欧研究提供新机遇、新思路”“如何做好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下的智库外宣和舆论引导工作”等主题展开深入讨论,为今后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建议和智力支持。

在第一分论坛环节中,张海燕教授作了题为“发挥地方合作作用,推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走深走实”的报告。她首先分析了地方合作或可缓解的问题,包括经济体量不匹配、国际政治因素干扰、成果显现度与聚集度、预期偏差与心理落差、政府与市场传导机制、中东欧国家层面制约因素等,接着从国际合作网络、国际合作能力、国际合作理念三方面指出地方合作或面临的新问题,最后从务实导向、统筹集聚、多层架构、品牌意识四个维度提供了问题解决思路。

   

       参加此次研讨会有利于加强我校捷克研究中心与国内相关高校、研究智库的合作与交流,提升研究中心开展中东欧国家合作学术研究和服务政府决策的能力,推进“双高”建设下我校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